“低C/N比的水質,出水總氮不達標,該如何控制?”在城鎮市政管網不完善的情況下,導致進水負荷較低,就會產生該問題。在低C/N比的廢水中,硝化菌數量占比接近異養菌。相對于健康的活性污泥系統而言,硝化菌多,異養菌少。
由于硝化菌的絮凝性較差,難以在二沉池中沉淀,很多沉不下去的小絮團隨著上清液流出,造成了硝化菌的大量流失。此時若采取延長污泥齡的措施來控制氨氮,就會導致異養菌進一步減少,從而加劇硝化菌的流失。
內回流如果過低,硝態氮不能回流到缺氧區,反硝化反應就沒辦法正常進行,這個時候缺氧區的外加碳源沒有被充分利用,就會進到好氧區,被好氧區的異養菌所消耗,這樣就白白浪費了碳源,還消耗了溶解氧。
內回流如果過高,就會把好氧區的溶解氧帶到缺氧區,破壞了反硝化所需要的缺氧條件。
在進水碳源不足時,需要選擇合適的碳源進行投加,并且為了節省成本,需要想辦法盡可能降低碳源投加量。“對于進水COD100mg/L,氨氮25mg/L,TN30mg/L的廢水,如何控制總氮指標呢?”(案例來源于水圈環保學院《廢水生化處理工藝分析與應用》系列課程)首先我們對這類廢水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分析,可以得到4個信息:
1、一般出水COD會在20~30mg/L,TN在20mg/L左右,氨氮小于12、生化系統的DO大于2mg/L,而且一般遠遠大于2mg/L
1、計算脫氮效率,以出水總氮12mg/L計算,則脫氮效率是60%;2、計算內回流比,按100%外回流比計算,得出內回流比為50%;考慮到內回流泵開啟時,最低也達到了120%的回流比,遠遠大于50%,可想而知,大量的溶解氧就會被帶回到缺氧池,所以不考慮開啟回流泵。3、DO的控制。在低負荷的情況下,DO并沒有很好的控制方案。4、碳源投加。對于低負荷廢水,優先選用產泥量大的碳源,綜合考慮成本后,選擇液體葡萄糖作為碳源。
5、按照理論來講,碳源一般會投加在缺氧區,但是在實際工程應用中,我更建議把碳源投加在厭氧區,這樣在消耗完回流帶來的溶解氧后,還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硝化。對于總氮調控的邏輯,大原則是要讓缺氧區保持良好的條件,控制好缺氧區出水的TN濃度,就相當于是控制了出水的TN濃度。而控制缺氧區出水的TN濃度,實際上就是控制缺氧區的硝態氮濃度、DO濃度以及投加合適的碳源。